專業建筑防火風管、防火包裹、抗震支架、成品支架設計、生產、安裝廠家——浙江優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節選自浙江省住建廳2022年11月發布的《浙江省建筑工程消防驗收操作技術導則(試行)》,文件共3個章節,包括浙江省建筑工程消防驗收導則、浙江省既有建筑改造消防技術導則、浙江省建筑工程消防常見問題,供參考。
#1給排水專業
2.0.1
在實際設計中對《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第 5.1.17 條第 2 款,應按以下標準執行:“消防水泵吸水管上宜設真空壓力表,壓力值不應低于 0.70MPa,真空值的最大量程宜為-0.10MPa”。
問題描述:
《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第 5.1.17 條第 2 款規定
“消防水泵吸水管宜設置真空表、壓力表或者真空壓力表,壓力表最大量程應根據工程具體情況確定,但不應低于 0.7MPa,真空表的最大量程宜為-0.10MPa。”
但在實際工程消防驗收中,發現很多消防泵吸水管上設置了壓力表,并在消防系統調試及測試過程中發生破壞。
解析說明:
在消防泵啟動過程中,水泵進水管內壓力短時間內急劇變化,壓力表指針會快速朝 0 刻偏轉,若在 0 位受限,極易打壞壓力表。所以,針對這種運行工況,消防泵吸水管上設置壓力表和真空表均不適合,應采用真空壓力表。
2.0.2
低壓壓力開關停泵信號應屏蔽,不得自動停泵。流量開關和壓力開關應按規范要求安裝且設定動作值,并做系統聯動測試。類似高位水箱重力穩壓、市政給水直接穩壓的消防系統中必須設置流量開關。
問題描述:
低壓壓力開關設置了停泵信號,到一定壓力消防泵自動停止工作。流量開關和壓力開關設計中未明確動作值,或者現場未按設計要求值設置開關,導致系統無法自動啟泵聯動。
根據《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084-2017)第 12.0.8 條
“不設報警閥組或采用消防水泵直接從市政供水管吸水的局部應用系統,應采取壓力開關聯動消防水泵的控制方式。不設報警閥組的系統可采用電動警鈴報警。”
根據上述規范要求,在市政給水直接穩壓的消防系統中,系統只設置低壓壓力開關,導致消防系統無法迅速啟動。
解析說明:
低壓壓力開關設置停泵值,違反《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第 11.0.2 條規定。
在實際驗收過程中,常有消防系統的流量開關、壓力開關參數設置有誤,導致不能正常啟泵,違反《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第 11.0.4 條規定。
在類似高位水箱重力穩壓、市政給水直接穩壓的消防系統中,消防系統初期動作但系統壓力變化小,極易導致低壓壓力開關信號反饋滯后,消防主泵無法迅速啟動。但在這些系統中流量開關還能保持較高靈敏度。
2.0.3
室內消防系統管網應按規范要求設置水流箭頭、字體標示及色環;室內外消防系統閥門應設標示。
問題描述:
在實際消防驗收過程中,常有消防系統管道未設置標識,或管道上色環未按規范要求設置;消防系統閥門漏設永久標識。
解析說明:
消防系統管道未設置標識,或管道上色環未按規范要求設置,違反《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第 12.3.24 條規定。
消防系統閥門漏設標識,違反《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2014)第 8.3.7 條規定。
以上條款分散在設計條款及施工條款中,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容易忽視。
2.0.4
具有排水功能的倒流防止器應于地面上安裝,泄水閥排水口不得被水淹沒。
問題描述:
地塊消防管網進水管倒流防止器安裝在地面以下閥門井內,雨天閥門井內極易積水,導致泄水閥排水口浸沒于水中。
解析說明:
在實際消防驗收中,地塊消防管網進水管倒流防止器安裝在地面以下閥門井內很多見。此做法違反《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5-2019)第 3.5.8 條第 3 款規定。
#2暖通空調專業
3.0.1
消防復合風管當采用金屬內壁時,需提供不同風壓等級下風管強度的型式檢驗報告及風管整體耐火極限的型式檢驗報告,以上述型式檢驗報告結論為準。
問題描述:
用滿足耐火極限要求的復合成品風管,或采用由滿足耐火極限要求的復合板材制作的復合風管,當采用金屬內壁時,金屬內壁厚度是否可以小于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4.2.3 的對應要求。
解析說明:
《建筑防煙排煙風管防火性能試驗方法標準》T/CECS886-2021 第 4.1.3 條:
風管制作和安裝所用材料的材質、厚度、密度、復合方式、連接方式等質量信息和參數應與產品設計文件的規定一致。在驗收過程中,應明確提供該類消防風管的不同風壓等級下風管強度的型式檢驗報告及風管整體耐火極限的型式檢驗報告,當以上報告合格時,即認定滿足要求。
3.0.2
自然排煙口除應滿足計算有效排煙面積要求外,尚應符合以下要求:
1)自然排煙口內側距離對面障礙物不宜小于 1.0 倍當量直徑;
2)自然排煙口外側不應有遮擋排煙的障礙物,當自然排煙口設置固定百葉或格柵時,應根據 GB/T39968 和 GB/T39969 的通風系數計算有效排煙面積。
問題描述:
驗收過程中,當現場采用自然排煙時,自然排煙窗位于高位,而在外窗側面有類似窗簾盒等類似功能構造,自然排煙窗距離該構造之間距離較近,且該構造下掛高度幾乎與自然排煙窗高度相當時,該自然排煙窗是否需要核算排煙口最大排煙量;
解析說明:
根據流體力學排風口的基本原理,距離排風口 1.0 倍位置的風速已經下降到排風口速度的 5%左右;由于自然排煙口風速不高,該 1.0 倍當量直徑位置排風口形成的風速已低于房間內自然靜風流速。
根據《建筑用通風百葉窗技術要求》GB/T39968 對排煙出口的百葉通風系數設置提出的具體要求。
3.0.3
空調通風管在穿越防火墻、防火隔墻和樓板時,縫隙位置應采用滿足《建筑防火封堵應用技術標準》GB/T51410-2022 的防火封堵措施,風管外部可通過將防火隔熱材料采用機械固定、柔性包覆(裹)等方式做防火保護。
問題描述:
空調、通風平時風管在穿越防火墻、防火隔墻和樓板時,穿越處風管上的防火閥、排煙防火閥兩側各 2.0m 范圍內的風管應采用耐火風管或風管外壁應采用防火保護措施,且耐火極限不應低于該防火分隔體的耐火極限。當風管側面僅百葉或距離不足,無法滿足 2米的要求時,現場如何施工來達到規范要求。
解析說明:
空調、通風平時風管在穿越防火墻、防火隔墻和樓板處,稱為貫穿孔口,當采用滿足《建筑防火封堵應用技術標準》GB/T51410-2022 內的防火封堵措施后,火焰穿越風管與孔口的空隙蔓延的機會基本沒有;只是防止金屬管道導熱傳遞。風管另一側外部可采用符合要求的防火隔熱材料進行包裹即可。
3.0.4
防排煙風管和空調通風管柔性包覆(裹)防火保護采用硅酸鋁纖維毯時,應符合《絕熱用硅酸鋁棉及其制品》GB/T16400-2015。
問題描述:
根據浙江省消防技術指南(2020 版),金屬(如鍍鋅鋼板)風管可通過將柔性包覆(裹)等方式固定在其表面,當采用硅酸鋁纖維毯時作為防火包裹,具體選型應注意哪些規范及注意點。
解析說明:
防排煙風管和空調通風管柔性包覆(裹)防火保護可以選用硅酸鋁纖維毯進行包裹,但選用材料應符合《絕熱用硅酸鋁棉及其制品》GB/T16400-2015,并按其表 1 的分類對應的耐火時間選型。
3.0.5
防排煙風管配套軟接頭當采用硅橡膠涂覆玻璃纖維布時應符合 JC/T 171.1 的要求;防排煙風管配套軟接頭應位于機房(專用耐火風機罩)或風管耐火保護內。問題描述:
風管與風機的連接宜采用法蘭連接,或采用不燃材料的柔性短管連接。當風機同時用于防煙、排煙時,可采用柔性連接,提出柔性連接的具體要求。
解析說明:
消防風機與風管連接處可選用硅橡膠涂覆玻璃纖維布,但選用時產品應當滿足對應的標準要求,該軟接頭應設置于機房(風機防護罩)或風管耐火保護內以滿足耐火極限要求。
#3電氣專業
4.0.1
至消防風機、消防水泵、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燈具、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備末端明敷線纜在剛性導管不能準確配入電氣設備器具時可采用可彎曲金屬電氣導管做過渡導管用,但需滿足相關規范的長度要求。
解析說明:
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 第 10.1.10 條第 1 款:
“明敷時,應穿金屬導管或采用封閉式金屬槽盒保護”
《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GB51309-2018 第 4.3.1 條:
“明敷設時,應采用金屬管、可彎曲金屬電氣導管或槽盒保護”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2013 第 11.2.3 條:
“線路明敷設時,應采用金屬管、可撓(金屬)電氣導管(即可彎曲金屬電氣導管)或金屬封閉線槽保護”
以上規范均不允許明敷線纜采用柔性導管保護。實際工程中,在剛性導管不能準確配入電氣設備器具時應允許采用可彎曲金屬電氣導管做過渡導管用,但需滿足相關驗收規范的長度要求。
4.0.2
未設置專用機房的屋頂防煙、排煙風機的控制箱可不要求安裝在機房或配電小間內。
解析說明:
一般情況下,“除防火卷簾、消防排水泵、電動擋煙垂壁、常開防火門、消防排煙窗等的控制箱外,消防用電設備的配電箱和控制箱應安裝在機房或配電小間內。”
按照《浙江省消防技術規范難點問題操作技術指南》(2020 版)第 7.1.13 條
“受條件限制設置專用機房確有困難的部分加壓風機、補風機也可設置于室外”
其第 7.2.19 條
“受條件限制設置專用機房確有困難的部分排煙風機也可設置于室外”。
此時,屋頂防煙、排煙風機控制箱可不要求安裝在機房或配電小間內,但應滿足防護等級要求且其安裝位置應便于檢修。
4.0.3
狹小場所無法滿足點型探測器至墻壁、梁邊的水平距離要求,應視為未違反規范。
解析說明:
井道或配電小間等狹小場所的點式探測器,不容易滿足距墻壁、梁邊水平距離大于 0.5m,應視為不違反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