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減隔震基本概念
通常情況下,針對建筑結構來書,只要合理提高結構件變形能力,并增強自身強度,則能夠對地震反應進行一定的防御,取得一定減震效果,但是這抗震能力仍然不足夠有效抵抗地震,必須要合理安裝減隔震裝置,通過減隔震裝置,可以在地震發生時,促使結構件和地震地面運動或者支座運動有效分離,從而可以降低大量能量給建筑結構造成的破壞,最終有效保護建筑主體結構。另外,結構減隔震技術不單單可以加強建筑抗震能力,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工程造價。
(二)減隔震技術應用原理
減隔震技術應用原理主要是為了確保建筑物主體結構在地震發生過程中,可以將能夠給建筑結構造成破壞的運動進行有效分離,因此有效延長結構周期,并在指定范圍內,盡可能避開地震卓越周期,降低地震能量,讓較少能量傳入至建筑主體結構,以取得降低地震作用效果。但是有研究表明,當合理延長結構周期時,結構位移也會發生一定反應,所以給結構設計帶來巨大挑戰,同時因為結構柔性特點,所以導致正常狀態下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害振動,因此需要有效控制有害振動,最大限度預防結構減小變形,同時還可以有效應用結構阻尼作用,對地震能量進行合理吸收,以減輕建筑結構受到地震反應。
(三)減隔震應用方法分類
針對減隔震技術一般可以從三個途徑上來實現減隔震作用,所以根據途徑將減隔震技術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地基隔震,其中以絕緣和屏蔽為常用方法,通過有效降低地基中地震波來發揮減震功效,絕緣法使用途徑主要是應用高剛性基礎、軟弱地基或者是應用地基逸散衰減方法。屏蔽則主要是通過將屏蔽板埋入至建筑物周圍,或者是在建筑物周圍挖深溝,以有效隔斷地震表面波,但是無法有效屏蔽直下型輸入波。
第二類是基礎隔震,主要是在建筑基礎和上部結構間準確設置隔震裝置,方法上有能量吸收、延長周期等,基礎隔震技術通過合理應用相應裝置,促使建筑結構周期得到延長,也就是延長周期方法;能量吸收主要是應用減震裝置來有效降低建筑結構變形情況,確保建筑物在地震發生結束后可以快速停止振動。
第三類是上部結構隔震,主要指的是在建筑地基和上部結構間有效設置隔震裝置,方法上主要分成附加振動和能量吸收附加振動兩種,在建筑結構任意層上進行振動體設置,以合理建立全新振動體系,促使建筑主體結構振動可以充分轉移至新振動體系中,從而對地震能量進行消耗,減少地震作用。能量吸收形式則主要是將阻尼器合理設置在建構任意層中,對地震能量進行合理吸收,以取得抗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