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工程抗震支吊架安裝工藝標準
來源:
|
作者:優嘉
|
發布時間: 2018-08-03
|
2149 次瀏覽
|
分享到:
根據原國家計委計標[1986]1649號文《關于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委員會負責組織推薦性工程建設標準試點工作的通知》和《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的要求,抗震支吊架是目前建筑機電設備用于抵抗地震作用力而增設的抗震支撐系統。為便于工程安裝人員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該系統的工藝標準,特此編制此標準。
根據原國家計委計標[1986]1649號文《關于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委員會負責組織推薦性工程建設標準試點工作的通知》和《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的要求,抗震支吊架是目前建筑機電設備用于抵抗地震作用力而增設的抗震支撐系統。為便于工程安裝人員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該系統的工藝標準,特此編制此標準。
一 編制依據
1.《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
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
3.《非結構構件抗震設計規范》(JGJ339-2015)
4.《建筑機電設備抗震設計規范》(CJ/T 476-2015)
5.《管道支吊架第一部分:技術規范》(GB/T17116.1-1997)
6.《裝備式管道吊掛支架安裝圖》(03SR417-2)
7.《室內管道支架及吊架》(03S402)
8. 北京市龍達成品支吊架安裝系統圖冊
二 適用范圍
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6度以上地區的建筑機電工程必須進行抗震設計(含地下綜合管廊);抗震支吊架產品的質量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機電設備抗震支吊架通用技術條件》;抗震支吊架安裝及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1 為保證建筑機電工程在地震作用下,仍能運行,對于吊桿長度不大于300mm的吊桿懸掛管道,建議進行抗震支架的補強;
2 抗震設防管線內容:
2.1國標強條必須嚴格執行:
防排煙風道、事故通風風道及相關設備應采用抗震支吊架
(注:含排煙,消防補風系統,消防前室正壓送風系統,管線及風機相關設備)
2.2國標非強條但應嚴格執行:
2.2.1管徑大于等于DN65的生活給水、熱水及消防管道,當采用吊架、支架或托架固定時,應按本規范第8章的要求設置抗震支吊架;
注:國外消防跟防排煙這兩個系統嚴格執行
2.2.2重力大于1.8KN的空調機組、風機等設備當采用吊裝時應設置抗震支吊架
2.2.3管徑大于或等于25mm的燃氣管道均應進行抗震設計;
2.2.4 管徑不小于DN60mm的電氣配管及重力不小于15N/m的電纜梯架、電纜槽盒、母線槽均應進行抗震設防;
2.2.5矩形截面面積大于等于0.38m2和圓形或直徑大于等于0.7m的風道可采用抗震支吊架;
三 基本規定
1. 抗震支吊架材料、規格、要求均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機電設備抗震支吊架通用技術條件》CJ/T476的規定,并附有檢測報告和出廠合格證。
2. 抗震支吊架的所有構件均應采用成品構件,除C型槽鋼、全螺紋吊桿可以進行現場切斷外,不得對其它產品進行現場加工。
3. 抗震連接構件及管道連接構件材料厚度不應小于5mm,表面宜采用鋅鉻涂層、熱浸鍍鋅等方式處理。
4. 錨栓性能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混凝土用膨脹型、擴孔型建筑錨栓》JG160的規定,錨栓的選用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程》JGJ 145的規定。
5. 抗震連接構件與建筑混凝土結構體連接的錨栓,應采用具有機械鎖鍵效應的后擴底錨栓,不得使用膨脹錨栓。抗震連接構件與鋼結構連接,應采用專用夾具進行連接。
四 抗震支吊架形式
機電系管線抗震支吊架分為:管道抗震支吊架(單管,門型,橋架抗震支吊架,風管抗震支吊架。
5月12日是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也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當天,一場以“云領未來,置安天下”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機電抗震高峰論壇暨GB50981云計算平臺發布會”在深圳舉行。會議現場,GB50981云計算平臺正式揭幕,這標志著我國首個為機電系統解決抗震加固方案的云計算中心正式誕生,填補了國內建筑機電抗震領域的空白。同時,平臺將對設計院、業主、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免費開放,為機電抗震生產廠商創造價值,革命性地提高機電抗震行業的協作效率。
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場8.0級地震襲擊了汶川,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地震過后,我國建筑機電抗震研究被提上日程,由深圳置華機電聯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牽頭組織全國其它設計院專家團隊,主導制定的我國首個非結構領域的抗震技術規范《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于2015年8月1日起全國強制實施,我國建筑機電抗震的國家標準由此建立。
為進一步貫徹推廣國家標準,提升我國建筑機電抗震水平,“首屆中國機電抗震高峰論壇暨GB50981云計算平臺發布會”特意在深圳舉行,國內知名建筑設計院所與眾多機電抗震領域專家一道,共同探討我國建筑機電抗震領域的未來,為防震減災獻計獻策。
中國建筑設計院副院長趙鋰介紹了國內建筑機電抗震的現狀。他認為,《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機電抗震事業得到蓬勃發展。但他同時表示,機電抗震的設計工作要求嚴格,并且需要多專業協同設計,目前設計院在配合中還存在空白。
中國建筑設計院副院長趙鋰介紹國內機電抗震現狀
“正常情況下需要對設計成果進行復核,但基本來說,沒有一個項目進行了比較全面完整的復核驗算。靠手工去復核計算,沒有專業的軟件,市場做不到。”廣州市設計院總工程師豐漢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GB50981云計算平臺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會上,置華總經理王野與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副院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給水排水研究分會理事長趙鋰,中國地震局深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院院長黃劍濤,鹽田區投資推廣服務中心副調研員徐周喬等專家一起,為云平臺進行揭幕。
專家稱,GB50981云計算平臺是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個為機電系統解決抗震加固方案的云計算中心,可以智能、高效、準確的完成機電抗震設計方案,實現自主智能化的布點設計。
具體來說,平臺以《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為依據,可自動出具加固點設置方案,每個加固節點都可出具準確有效的計算書,方案的可靠性得到保障。在經濟性方面,云計算平臺充分依托規范布點原則,在拐彎處設置雙作用點,節約成本,并可以精確測算出工程量,在保障可靠、經濟的前提下精準控制造價。
此外,平臺還將設計院、監理公司、業主、質檢站、施工單的四個專業單位聯系在一起,各個專業人員可以在云計算平臺上協同工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并最終實現移動化、無紙化、精確化施工,實現數據共享、高效協作,真正將建筑機電抗震打造成綠色環保的民生工程。
“云平臺就好比建筑機電抗震的行業‘大腦’、行業‘芯片’。從機電抗震出發,我們將逐步進軍建筑機電行業乃至整個建筑行業的云端應用,打造建筑信息領域的‘中國芯’。”王野表示。
王野表示置華將打造建筑信息領域的“中國芯”
置華董事長李學好還在會上分享了云平臺的研發歷程,并現場展示了云平臺在項目應用中的技術優勢,指出云平臺的未來發展思路。“我們傳統使用的建筑設計軟件工具多是美國技術,如同中興的芯片問題一樣,如果企業不注重核心技術的自主開發,發展越快,危機越大。但置華的GB50981云計算平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會受制于人。”
對于云計算平臺對機電抗震的意義,中國地震局深圳防災減災研究院院長黃劍濤在高峰論壇上表示,云計算平臺將幫助快速準確地落實新規范的實施,同時也使得我們可以用占不到建筑成本1%的預算,來保護占建筑總成本70%的非結構投資的抗震安全,減少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
5月12日是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也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當天,一場以“云領未來,置安天下”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機電抗震高峰論壇暨GB50981云計算平臺發布會”在深圳舉行。會議現場,GB50981云計算平臺正式揭幕,這標志著我國首個為機電系統解決抗震加固方案的云計算中心正式誕生,填補了國內建筑機電抗震領域的空白。同時,平臺將對設計院、業主、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免費開放,為機電抗震生產廠商創造價值,革命性地提高機電抗震行業的協作效率。
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場8.0級地震襲擊了汶川,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地震過后,我國建筑機電抗震研究被提上日程,由深圳置華機電聯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牽頭組織全國其它設計院專家團隊,主導制定的我國首個非結構領域的抗震技術規范《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于2015年8月1日起全國強制實施,我國建筑機電抗震的國家標準由此建立。
為進一步貫徹推廣國家標準,提升我國建筑機電抗震水平,“首屆中國機電抗震高峰論壇暨GB50981云計算平臺發布會”特意在深圳舉行,國內知名建筑設計院所與眾多機電抗震領域專家一道,共同探討我國建筑機電抗震領域的未來,為防震減災獻計獻策。
中國建筑設計院副院長趙鋰介紹了國內建筑機電抗震的現狀。他認為,《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機電抗震事業得到蓬勃發展。但他同時表示,機電抗震的設計工作要求嚴格,并且需要多專業協同設計,目前設計院在配合中還存在空白。
中國建筑設計院副院長趙鋰介紹國內機電抗震現狀
“正常情況下需要對設計成果進行復核,但基本來說,沒有一個項目進行了比較全面完整的復核驗算。靠手工去復核計算,沒有專業的軟件,市場做不到。”廣州市設計院總工程師豐漢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GB50981云計算平臺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會上,置華總經理王野與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副院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給水排水研究分會理事長趙鋰,中國地震局深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院院長黃劍濤,鹽田區投資推廣服務中心副調研員徐周喬等專家一起,為云平臺進行揭幕。
專家稱,GB50981云計算平臺是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個為機電系統解決抗震加固方案的云計算中心,可以智能、高效、準確的完成機電抗震設計方案,實現自主智能化的布點設計。
具體來說,平臺以《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981-2014為依據,可自動出具加固點設置方案,每個加固節點都可出具準確有效的計算書,方案的可靠性得到保障。在經濟性方面,云計算平臺充分依托規范布點原則,在拐彎處設置雙作用點,節約成本,并可以精確測算出工程量,在保障可靠、經濟的前提下精準控制造價。
此外,平臺還將設計院、監理公司、業主、質檢站、施工單的四個專業單位聯系在一起,各個專業人員可以在云計算平臺上協同工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并最終實現移動化、無紙化、精確化施工,實現數據共享、高效協作,真正將建筑機電抗震打造成綠色環保的民生工程。
“云平臺就好比建筑機電抗震的行業‘大腦’、行業‘芯片’。從機電抗震出發,我們將逐步進軍建筑機電行業乃至整個建筑行業的云端應用,打造建筑信息領域的‘中國芯’。”王野表示。
王野表示置華將打造建筑信息領域的“中國芯”
置華董事長李學好還在會上分享了云平臺的研發歷程,并現場展示了云平臺在項目應用中的技術優勢,指出云平臺的未來發展思路。“我們傳統使用的建筑設計軟件工具多是美國技術,如同中興的芯片問題一樣,如果企業不注重核心技術的自主開發,發展越快,危機越大。但置華的GB50981云計算平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會受制于人。”
對于云計算平臺對機電抗震的意義,中國地震局深圳防災減災研究院院長黃劍濤在高峰論壇上表示,云計算平臺將幫助快速準確地落實新規范的實施,同時也使得我們可以用占不到建筑成本1%的預算,來保護占建筑總成本70%的非結構投資的抗震安全,減少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